「中国竹雕艺术:毛竹上的微型奇迹」

发表时间: 2019-05-27 10:14




大型人文纪录片《手艺中国》——竹雕。先睹为快,请看预告。

洪建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馆馆长。竹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为藏品。



在徽州竹雕行业,洪建华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既无师承,也无派系。却以刀为笔,以竹为纸,在普普通通的竹子上打造了精致的景观世界。不管你懂不懂竹雕艺术,看到他的作品,都会禁不住赞叹。



《圣人泛舟》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是洪建华竹雕作品《圣人泛舟》。采用透雕技法,描绘了历史人物张骞,乘坐木筏,寻找黄河源头,虽身处惊涛骇浪却依然神态自若。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十八罗汉》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这是洪建华立体圆雕作品《十八罗汉》,取竹根为材,根据其自然形态,全方位进行雕刻,立体圆雕在竹雕技法中,当属难度最高。



竹雕,也称竹刻,融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在明代中期形成专门艺术,发展至清代前期时,雕刻技法精妙纯熟,各类器物繁复多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承至今,透雕圆雕等传统技法愈发少见。

为复原传统竹雕技法,洪建华多年钻研,在木雕、石雕技法中吸取灵感,找回了近乎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并突破竹雕只能制作小型器物的局限,创作了以多块竹片拼接而成的大型器具——竹刻插屏。


洪建华竹雕作品《孔子问礼》

这件作品《孔子问礼》利用竹纤维的各种特点,对竹材进行特殊加工处理,在整体平面雕刻的时候,获得了丰富的层次变幻之美。



毛竹产量虽多

能够用于雕刻的少之又少

Tips

选竹小贴士:看竹龄,新竹质地疏松,不宜雕刻,老竹纹理粗糙,耐不住精雕,三到五年竹,竹壁厚实,光洁平滑,纹理适中的最适合竹雕。



只有深知竹性的竹雕匠人,才能在成百上千的竹子当中,选出一棵能够用于雕刻的良材。洪建华与爱人张红云同为竹雕手艺人,两人因竹雕结缘,常结伴选材。

他们选好竹子后,将其截成毛坯,经过蒸煮、风干,可以长久储藏。需要时,根据雕刻题材选择合适的器型。

在传统竹雕作品中,笔筒最受青睐。


洪建华竹雕作品《竹林七贤》笔筒

这是洪建华雕刻的竹林七贤笔筒,他将其中两个人物设计在竹林的后面,想要穿过竹子雕刻人物面部的细节,对他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雕刻人物面部表情,在竹雕技艺中,是最见功力的一步,行话称之为开脸。能够掌握开脸这项技艺的人不多,洪建华便是其中之一。洪建华的开脸手法独特,在竹雕行业里算得上数一数二。


洪建华在为竹雕《竹林七贤》人物开脸

由于两根竹子的遮挡,无法观察竹肌内部的空间,刀锋切入的角度也极为有限,原本很快就能完成的开脸,这一次让他花费不少时间。经过整整三个月的精雕细刻,这件《竹林七贤》笔筒才终于完成。



洪建华竹雕作品《竹林七贤》笔筒局部

七位贤者,或醉,或颠,或淡然自若,几位天真烂漫的童子点缀其间,在隐秘的世外桃源,构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耳边是贤者所奏古琴曲,眼前是胜负难分残棋局,这一瞬间,都被凝固在一截小小的竹筒上。


为了能够传承徽州雕刻文化,2014年,洪建华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黄山市徽派雕刻博物馆,陆续招收了二十多名弟子,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他们徽派竹雕技艺。



洪建华:“我想建博物馆,让外面的人了解徽州的雕刻,木雕、砖雕、石雕,明代、清代、现代的,有兴趣的大学生可以来实习,给他们一个体验的场所。我们也需要一个大平台,一个大团队跟着,我必须冲到前面,为大家搭建一个大平台”

三十年的时间里,洪建华从不被人看好,到如今成为行业里技艺精湛的竹雕大师,背后有哪些故事和传奇,关注CCTV《乡土》之《手艺中国》节目,可以看到这位竹雕手工艺者的成长之路。

了解幕后:《乡土》栏目记者组拍摄洪建华竹雕创作花絮图。






从2019年3月25日开始,由中国农业银行冠名的纪录片——《手艺中国》在cctv《乡土》栏目播出了第一集《手艺中国·根雕》,到现在已经有十位手工艺人带着他们的技艺和大家见面。节目不仅得到每位大师的肯定,在手工艺人圈内也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行业内对纪录片的肯定是:站位更高、角度更新、内容更全、感情更真、手法更细、画面更美、场面震撼。

“工匠精神”好比一剂“清心剂”,提醒人们静下心、多钻研、专注当下、投入工作。如果“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做到最好为目标,就可以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


以匠心 致匠心

关注《乡土》大型人文纪录片《手艺中国》看手艺人如何传承手艺。请在5月27日12点27分锁定cctv-7《乡土》栏目,走近竹雕大师洪建华,看刀笔竹纸下如何构筑竹艺世界。


播出时间:

首播:CCTV7周一到周五12:27--12:57

重播:CCTV7次日14:13--14:43

周五节目,下周一14:13—14:43重播

微信号:cctv7xiangtu

微博:CCTV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