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精髓:两扇骨的奢华与雅致

发表时间: 2018-10-04 16:59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

在众多的文玩品类中,折扇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玩雅物在古时便颇受文人们的追捧,时至今日,那些工艺精湛、造型优美、书画俱佳的折扇更是藏家们追逐的新宠。使用功能慢慢淡去,折扇在收藏市场的光芒却愈发的耀眼。

扇子的使用在中国历史很久,虽然源起何时源自哪里还有所争论。行至宋代,折扇的雏形开始出现,而明代的永乐皇帝更是主导了折扇的潮流,他命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时尚经由明代文人雅士们的推崇流行开来,久盛不衰。

扇骨的装饰或者说是修饰,是衡量扇骨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们常说,衡量一把折扇,一看材料,二看工艺,三看品相,其中工艺说的就是扇骨装饰的工艺。

前几年业界还存在重扇面、轻扇骨的倾向,但是近些年来工艺的比重愈加提高,扇骨的价值逐渐被玩家们所看重,一把出自名家之手、修饰精细的扇骨往往有着更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成扇的价格已经开始遥遥领先于扇面的价格了,这就是因为大家也开始意识到扇骨其实也是艺术品,它不仅仅是象牙、紫檀这样的高档材质,更是有着精美修饰的珍品。

2009年,北京保利秋拍上张大千的《唐妆仕女·书法》扇,最后达到了近一百二十万元的天价,其中有很大因素是因为扇骨的精美细致,这也可以看做是坊间对扇骨态度转变的风向标。

扇骨的装饰手法很多,表现力亦各有千秋,常见的约为雕刻、戗金银、手绘、过漆、烫花等多种手法。

雕刻

雕刻这种手法在扇骨的修饰中是最为常见的,刻法从阳刻、阴刻,到沙地、平地,再到透雕、镂空等各不相同,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

阳刻和阴刻

这两种都是雕刻术语,阳刻主要是凸显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最为直观的例子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那么相应的,阴刻就是将图案或者文字以凹面来展现的手法,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古建筑门楣上的石刻画像了。阴刻以刀代笔,依附于书画,但却是用刀来描绘书画,故而更要有刀笔合一的境界。

阳刻用于折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沙地留青,一种是平地留青。留青就是保留凸起部分的竹皮,而沙地是把四周的非凸起的竹皮都打上小点以示区分,平地则干脆直接连皮带肉一起铲平。因为后者的工作量更大一些,所以价格也就相应的高一些。

仁元刻 沙地阳刻张大千仕女图稿扇骨

阴刻也有两分法,一种是下笔着力、层次分明的深刻,一种是浮光掠影却拿捏得当的浅刻,两种各有千秋,看玩家的喜好来定高下了。

清 陈曼生刻梅竹纹折扇

透雕和镂空

其主要是雕刻出穿透状的花纹或文字或镂空浮雕的背景部分,使其产生非常立体的美感。这两种手法一般都在竹制折扇中不怎么用,因为受到材质的限制,所以常常出现在木制扇骨或是象牙扇骨之上,尤其是象牙扇骨采用这种手法进行加工后,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象牙雕。

清道光 象牙透雕刺绣龙纹折扇

漆骨

漆骨,给普通竹骨涂上色泽艳丽的漆,称之为“漆骨”。

与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化学漆不同,漆器所用的漆是从产自我国湖南、四川等地的漆树上割取出来的呈灰乳色的生漆,经过加工提炼,调配成各种颜色的漆,然后涂抹在各种扇骨的表面,漆器具有胎薄体轻、坚固耐用、防腐防酸等特性,建有装饰华美、色彩绚丽的审美功能。

清 大漆彩绘花鸟纹扇骨

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大漆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

《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天然大漆还是一味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漆性毒而杀虫,降而行血。所主诸证虽繁,其功只在二者而已。”

大漆描金扇骨

漆骨这种手法也分为两类,一种是单色漆骨,也就是只上一种颜色,不做其他的修饰,所以我们也称其为素漆骨。

最常见的绝对是黑色漆骨了,不管是竹骨,还是木制骨,上了黑色之后都颇有感觉,不仅色泽深邃,还有一种强烈的光泽感,很是诱人。

清乾隆 剔红八骏图扇骨

与之相对的就是斑纹漆骨,这种手法就比较多样了,可以上色泽多样的多色漆,也可以辅之以雕刻技术,还可以撒金粉贴银箔,总之就是非常的有装饰性,能够产生华贵甚至华丽的观感,但是不可过于炫技,否则就容易失去折扇独有的雅致,多了一份俗气。

清 菠萝漆扇骨

其实除了装饰作用外,经过漆骨工序之后,扇骨上就有了一层漆制保护膜,可以防腐耐酸,对我们保养和收藏折扇也是非常有用的。

镶嵌

折扇扇骨以竹为雅,但是竹的表现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略显单调,为了让折扇扇骨的表现更加丰富,古人在扇骨上除过雕刻、漆画之外,加上了在其他例如家具或其他文房器上常用的镶嵌,让更多的传统工艺融入折扇当中,小小的一把折扇,融合了无数古人的智慧!

镶嵌中最常见的是嵌螺钿,镶玉、牙、玳瑁,嵌银丝...等等!

嵌螺钿指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木、漆器之上作为装饰。

《髹饰录》中描述道:"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意即按照画面花纹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泽的螺片,裁切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镶嵌出各种画面,达到近似设色的效果。

清 于子安制大漆镶螺钿古钱扇骨

棕竹嵌螺钿暗八仙和尚头扇骨

清 黑漆嵌螺钿刻「喜鹊登梅」图扇骨

珐琅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几种大的类别。内填珐琅最初是在公元十一世纪时,由法国里摩的珐琅工匠发明出来的,它是在欧洲原来制作珐琅的技艺的基础上在旧有的掐丝珐琅制作工艺中有了新的突破而发展起来的,内填珐琅是清朝初期的康熙年间传入中国的,由于内填珐琅的制作,没有了掐丝这道工序,就可以将透明珐琅釉料直接填入图案中进行烧制,因此当时工匠才称之为“内填珐琅”。

清末民初银鎏金累丝填珐琅风景图折扇

19世纪初 象牙镂刻镶金贝手绘人物折扇

嵌银丝器,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起初,是由当时的金石学家陈介祺(潍县人),雇佣一些民间艺人,汲取古时铜器嵌银的经验,制作木器嵌银。起先只制作一些小的器物,用于消遣赏玩,以后逐年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工艺,嵌银工艺品通称嵌银丝器,制作过程包括配料、安装、画刻、镶嵌、涂漆等工序。嵌银艺人靠一把特制的小锤,一把小剪,几柄用钢丝制成的小刀,在用贵重木料(红木等)制作的各种器具上,按照贴上的设计图案,划上细沟,嵌入又薄又软细如发丝的白银丝或黄金丝,构成山水、鸟兽、昆虫、人物等图案,然后反复研磨,涂数遍生漆,即成为飞金走银,妙趣横生的珍贵器具。

嵌银丝工艺用于折扇常见于木制折扇

清 乌木嵌银丝扇骨

折扇的头型多样,为了追求更加美观及展现手艺,在折扇的头部多出现贴小物件,常见的有玉、牙、玳瑁、红木类等。

清同治 棕竹柄镶嵌玉片折扇

乌木贴竹翻轮扇骨

朱丙良 刻竹刻钱币扇骨,头部贴玳瑁

折扇欣赏--玉竹和尚头折扇

规格:9.5寸,16骨,2.0排口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苦行,道路虽然幽远曲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折扇成为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