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兴:制扇艺术的大师级演绎

发表时间: 2016-06-14 19:51

手执折扇,一开一合间透着文人的雅兴,也镌刻了手艺人的匠心。

一把扇子,曾是最普通的纳凉工具,但是,在鄣吴镇制扇师傅陈爱兴的手下的扇子,却是艺术品。作为全县唯一一位获全省首届“工艺美术优秀人才”荣誉的制扇师傅,陈爱兴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他多年的精心钻研和摸索。

陈爱兴,1969年出生于安吉鄣吴镇,90年代初始开始学习制扇技艺,至今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全国及省市的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作品多为东南亚及国内高端人士收藏,并获得普遍的认可。2013年获“湖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谈起扇子的历史典故及鄣吴镇的渊源,陈师傅滔滔不绝。扇子作为纳凉、挡尘、遮阳以及礼仪的实用工具,在中国已有久远的历史。中国的文人画家们素爱在扇面上作书写画,扇子因为有了书画而成了“怀袖雅物”,沿至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古典艺术重要形制的见证,书画名家大都留下了扇面之作,而这一独特的形式,成为与卷轴相应的最为重要的书画艺术形式之一,达到扇面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文人借扇面优游酬酢,亦是交往的一种常见谊礼。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尤爱画扇面,对扇面画创作更是倾注了极大的激情,其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借扇面画传递相互敬慕之情曾在当时传为佳话。

作为大师故里的鄣吴镇,素有“扇业之乡”的美誉,制扇工艺源远流长,随着扇子从实用型向收藏型的转变,扇面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987年,19岁的陈爱兴初中毕业,开始学习木工,学了三年徒,满师后做了一年木工,23岁就跟着鄣吴当地制扇师傅学习制作大挂扇。他坦言,当年之所以和扇结缘也是因为生活所迫:木工工资太低,扇子则是多劳多得,就这样转行了。

“起初一直给别人打工,当初是跟厂里老师傅学做大挂扇,一做就是八年。后因苏州扇厂解体,又改学女扇,又因机器生产代替人工被迫又学男扇学文人扇。这样帮别人打工一打又是一个八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就准备单干。”扇子本是寻常物,却因三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变得不寻常。因帮别人当了十六年的制扇工匠,做了无数把日用品折扇后,决定创立自己的工作室,让自己从匠人变成艺人。挤出更多时间投入到古扇修复中。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制扇工艺,可谓轻摇折扇,古风徐来。

在陈爱兴看来,如果开办一个扇子加工小作坊,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与自己当初定位的制扇高端路线相悖。于是,他决定开办工作室,不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闯市场。

工作室成立后,陈爱兴就到处寻找明清时代的把玩扇子,钻研其工艺。循着扇子的踪迹,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苏州、济南......十几座城市都留下了他寻觅的身影。

寻扇的第一步,是去博物馆查资料,这也是给陈爱兴灵感最多的地方。每当看到好的一把扇或一张图片,他就记在心中,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仿制出来。有次看到一把明代大漆成扇,其中的韵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他灵感激荡。另外有一次,他去故宫博物馆看到一本介绍古扇的书,对其中的插片八角头尤为感兴趣,回家后仿制,十分成功地制作了出来,推出后反映很好,不断收获订单。

到目前为止,他已研发出多种扇骨类型,比如灯笼扇、知了扇、鱼尾扇、燕尾扇、菊花扇等,一把扇子的价格基本在几千元左右,最高的可以卖到1万多元。“后来,扇子慢慢进入市场,得到客户的肯定,一个人根本来不及做,但每年的总数控制在100余把。”他说,工作室的客户多为高端型,比如古玩店老板,爱好收藏扇子的行家等。

陈师傅说,细的叫秋扇,30方的,扇头也是插片的。宽的就是插片八角头,扇芯是合青的,合青就是竹子有两面的,好看的是表皮的那面,要么就两片粘在一起,两面都是青,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很费功夫的。

一把好的折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当你把玩折扇时的手感,尤为重要,折扇选料也要讲究,折扇的火候是否到位(体现在折扇开合时的手感,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变松),造型头型这种就因人而异了。

市场稳定之后,陈爱兴并未满足,而是继续研发之路,希望能在制扇工艺上有所创新。“经常到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去取经,看到新鲜的扇子就有灵感,回来之后就会尝试。

正因为“不走寻常路”,陈爱兴的扇子这几年获得多个奖项,本人也因此获得不少荣誉。在2011年全县首届“昌硕杯”扇子作品评比中获得“最佳质量奖”;2014年又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今年,在第4届中国扇艺文化展暨内蒙古首届名家扇面书画作品展中,陈爱兴的扇子与王健、徐义林、曹小弟、徐家东等知名制扇大师的扇子一起参展。

对于鄣吴制扇,陈爱兴认为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应当重点研究和挖掘地域文化,吴昌硕的金石书画文化是鄣吴文化的象征,鄣吴制扇应该在传统制扇技艺的基础上,将吴昌硕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在扇头、扇骨、扇面上,将扇艺文化和昌硕文化融合。

“未来的话就是把我们浙派男扇做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打响安吉的品牌!”他表示。

感谢陈爱兴师傅提供文中图片

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苦行,道路虽然幽远曲折,但我们一直在前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折扇成为我们的“文化”

而不是博物馆里面的“文物”

如果您对公众号“文玩折扇”有好的建议和意见,请加微信号448199886,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