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料篇(二)深度解析

发表时间: 2021-11-25 14:54

为什么说“紫砂本身并不富贵”?

紫砂,故称“富贵土”。“富贵土”不是土本身富贵,而是说用这“土”去做壶的人可以得到富贵。和田玉不用雕琢,好的籽料就1克千元,但无论用什么样的紫砂泥料制壶,坯手的制作水平不到位,价格都是上不去的。清代收藏家吴骞在《阳羡名陶录》里讲得很清楚:普通紫砂与锡制的水柱价格一样,都卖五六金。吴骞解释说:紫砂没有锡值钱,把紫砂做成壶,若是名家作品,才会比锡值钱;如果做成“神品”,紫砂壶就可以与商代的青铜重器相媲美了。

▲石瓢 金玉满堂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而不是宜兴紫砂陶。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是紫砂工艺独特的内核。轱辘拉坯、石膏模档坯、盘泥构筑等成型技法,遍及全球陶瓷行,惟拍打、镶接成型法别无他家。制壶技艺属于“工”,略有天分的人努力数年即可纯熟。但要进入收藏级别,就得形成气度,属于“艺”。

紫砂泥矿如何垂直分布?

紫砂泥矿一般是垂直分布的:俗称“架头”的杂土层下,是特别坚硬的石层,称“龙骨”,其中偶有“绿泥”矿料;“龙骨”之下则位于上层、混杂共生的紫砂泥矿,俗称“夹泥”;其下为制作翻砂磨具的原料“乌泥”层;再下,是厚度约50厘米的较纯的紫砂泥矿“底槽清”;再下,为配置粗陶泥料的“白麻子”层;再下,又是混杂共生的“夹泥”,间或有品质优、骨力强、耐高温的佳品;最下,又是“龙骨”层。

“紫砂”之名,出现于何时?

“紫玉瓯”、“紫瓯”,是宋代文人对宜兴紫砂壶的雅称:范仲淹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和章岷斗茶歌》的名句;无名氏有“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醉落魄·一斛珠》的吟唱;米芾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满庭芳·邵圣甲戍暮春与周熟 仁试赐茶》的词作;欧阳修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和梅公仪尝茶》的赞叹······“紫泥”,也在宋代文人笔下露面:梅尧臣有“小时冷泉留早味,紫泥(指“团茶”)新品泛春华”《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的佳句······“紫砂”,同样在明代文人的作品中出现:徐渭有“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惠虎丘茗谢之》的描述······

文人雅士们,虽然早就把宜兴的紫砂壶称作“紫玉瓯”和“紫瓯”了,文人雅士们,虽然也早就把宜兴的紫砂泥称作“紫泥”和“紫砂”了,但是,文人们看到的是烧成品,制壶人关注的是制坯件,二者的颜色差异是极大的。文字的流传需要文化层面的同步,制壶者们哪有闲暇去研判诗词歌赋中的赞誉。眼见为实,见色起意,以色取名,“青泥”、“紫土”、“朱砂”,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行当也就叫成“泥行”、“青泥业”了。北方人则称紫砂壶为“泥性壶”、“瓦壶”、“陶壶”、“砂壶”,仅是为了与瓷质壶区别而已。

▲汉瓦

“紫砂”是现代称呼吗?

明清之际的众多文献对紫砂壶均以“阳羡砂壶”名之,并无明确的“紫砂”概念。紫砂艺人对紫砂土的名称也一直是没有统一称呼的,大都按开挖的位置给以称谓,如“野山红泥”、“青泥”、“底槽清泥”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民国时期收藏家赵汝珍在他的《古玩指南》中对紫砂壶的介绍是“宜兴壶,产自江苏之宜兴,以地名之也。质为陶,而非瓷。成品种类甚多,凡用具应有尽有,不过以壶最为著名耳。”在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陶瓷史》中,“紫砂”是“青泥”的“又名”:“江苏常州,所产之瓷,颇著盛名。产品有粗泥、白泥、青泥、黑泥四种,粗黑二泥,近于瓦器,其制品为坛类花瓶等大件,形状粗陋,色多作红色,暗黄,或暗紫。白泥一种,为素地乳白色,光泽滋润,制品以盆类溺器等为多。以上三种,多属荆溪所产。至于青泥一种,又名紫砂,亦名朱砂、豆砂、香灰、橙黄、海棠、竹叶,则专产于宜兴。······所制之器······外面之色,以暗褐色居多,间亦有带暗红者,······配合高雅,形状变化,光泽又不强烈,而文字绘画之雕刻,尤为擅长,故东西各国,甚爱赏之,若能设法推广,亦一大利源也。”

▲徐汉棠 臧六方提梁

对紫砂土的名称没有确定称呼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徐秀棠著《中国紫砂》,才开始了对紫砂的命名:“紫砂泥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是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3中的统称。紫泥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下,夹存于夹泥矿层中;本山绿泥则是紫泥层的夹脂;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一般在嫩泥矿的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