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棱台切割工艺:战国水晶玛瑙环的制作方法

发表时间: 2020-01-10 12:12

古玛瑙水晶环,常常接触到一个古工艺名称——九棱台。

什么是九棱台?有解释说:九棱台是指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齐国工匠对于水晶玛瑙类制品的特殊切割工艺。往往一个水晶玛瑙环要切割出九个棱面,方能成器。

“切割出九个棱面”的解释在明白与糊涂两可之间,难免有些仍然不明就里的感觉。试作简析如下:

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春秋成为五霸之首,战国又是七雄之一,与西秦并称东西二帝,其国势强盛,实力雄厚。凭借强大的国力,齐国国君和王室贵族不但大量拥有玉器,而且将玉器作为上等货币在上层社会流通。

姜太公初建齐国之时,实行宽厚融合的政策,使当时由“东夷人”为主导的齐鲁大地迅速得到发展。不同于中原王朝对于和田白玉的追捧与精工细琢,齐国玉器中,水晶器(水玉)和玛瑙器(赤玉)所占比例非常大。尤其在春秋后期,铁器砣具被发明出来,齐国工匠更是将全部智慧技艺,运用于对高硬度水晶玛瑙的切割打磨中。齐国水晶,齐国玛瑙做工精细,抛光技术精湛,切割工艺高超绝美,一时风靡天下。

图1:春秋水晶玛瑙串饰,山东省临淄区郎家庄出土,现藏 山东省博物馆

由于水晶、玛瑙的摩氏硬度在7左右,属于硬玉范畴。在几千年前,工具落后的年代,一般很难将水晶、玛瑙像白玉一样精雕细琢。能够将如此硬度的水晶、玛瑙切割成型、打磨成器,实在是堪称“神技”了,如著名的穿越文物——战国水晶杯(参见《古玉玩味(42):中国古玉的工艺技术》)。

齐国工匠水晶、玛瑙在制作环形器切割方面所体现的高超技艺被概括为“九棱台”。古玉环形器,其截面往往都是切割打磨成圆形的,一般规范的切割步骤为:

第一步:开料成片。

第二步:切料成环坯,截面成正方形,坯料成四面体。

第三步:切角趋圆,截面变为多变形,坯料成多面体。

如果规范切去四角则截面成为八边形,坯料切成八面体;如果简易切去三角则截面成为七边形,坯料切成七面体;如果简易切去二角则截面成为六边形,坯料切成六面体;如果简易切去一角则截面成为五边形,坯料切成五面体(图2)。

图2:战国玛瑙环,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58号墓出土,现藏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

软玉,则在切割成形的坯料基础上经过精致打磨成环;而水晶、玛瑙由于硬度较高,则保留切割的台面和棱角直接打磨成器。这种保留了水晶、玛瑙环切割台面和棱角的古工艺,被称为“九棱台”。如同“三人行”、“汉八刀”一样,九棱台不是一个确切的器物留存的台、棱数据,而是一种工艺的概称。实际上,水晶、玛瑙环的台面、棱角数量因时代技艺发展、工匠技艺水平、区域工艺差别等因素而有诸多变化(图3)。

图3-1:战国玛瑙环,襄阳博物馆收藏


图3-2:战国白玛瑙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齐国不但有专门的“玉人”来从事琢磨工作,而且具备加工这些高硬度水玉(水晶)红玉(玛瑙)的工具和技术。纯手工切割,使每一个棱面都经过长时间的抛光,用动物皮毛以及解玉砂的仔细打磨,使每一件水晶玛瑙器的表面都充满凌利之光(参见《古玉玩味(77):且莫轻言真与假静心观摩细勘砂》)。这些美丽华贵的环佩,手感沉重,外表柔滑,包浆滋润,高古如新。是仅供贵族享用,难得的艺术珍品(图4)。

图4-1


图4-2


图4-3:战国青玉环,襄阳博物馆收藏

《汉书·地理志》说齐国“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从王侯大臣国戚贵族到一般士大夫都喜欢讲排场好铺张,以奢侈为荣。因而对这些在当时堪称无价之宝的水晶、玛瑙器有着广泛的需求。

九棱台的切割技艺,使环佩发出摄人心魄的紫韵之光,彰显着东方帝国的霸气,不愧为春秋时代的天下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