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奇观:你从未见过的神秘景观

发表时间: 2016-03-28 17:04

奇石形态及颜色形成的环境

1、奇石(有称象形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象形;另一种是局部象形。

①整体象形:奇石的整体外部轮廓造型,似虎、似龙、似牛等完全是由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天然的造化。这种造化,一般是遵守着一种自然平衡原则,实际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都是平衡的,失去平衡就无法生存,无法保护自己,也无法延续。果我们把象形这一概念引入生物界,就只能求得神似,而不可能求得完全的形似。非要求得到形似就得动刀弄斧,则失去了天然的奇特性。

另外,石头的自身平衡,也是欣赏石头的一个重要方面,石头过奇,过怪(除极特殊者)就根难让人理解和接受。此石就有人工之嫌。因为石头在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受到各种自然界外部和内部营力的直接成非直接的破坏作用。

自然界所有石头,无论经历多长的历史时期,它最终要变成砂粒、粉尘,然后随风、水流移至江河湖海,再经沉积变成岩石,再造山,再破碎,这就是自然界的自然轮回,也就是绝灭一再生一再绝灭一再生的过程。

②局部象形:局部象形多与岩石后期所受到的变质、交代作用及沿岩石裂隙入侵的细小岩脉有关联。其次,岩石是由色彩、硬度不同的成分所组成,或是色彩象某生物,或是较坚硬部分突出而组成象形的框架。如长江三峡石所组成的千变万化的多种图形,多与若干浅色石英细脉或是方解石细脉,侵入在深色变质板岩中或其他深色岩石中有关。另一种图形石,则与含铁的氧化物沿岩石裂隙及两侧侵染有关,有时含铁的物质略有突出,组成某些景观形,如红河石的图案皆与此有关。

2、奇石颜色形成的环境机制

①先期环境:先期环境往往是指原始的产出环境或是由原始的各种矿物组合而形成不同色彩的环境。形成的这些色彩,绝大多数与高价铁或是低价铁的含量有关,低者红、高者黑;另一种较普遍的色彩是较复杂的绿色系列组合,该种色彩一部分是与酸化铜硫酸、磷酸、硅酸等有关;另外就是一些镁、铝、镍、铬等矿物的硅酸盐及其结合物。所以,各种矿物的不同组合的矿物数量的多寡。加之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暴露和埋藏的不同环境,处于开放环境还是封闭环境等不同条件,都可能组成岩石的绚丽多彩的颜色。

另外有些矿物的色彩,是自身特有的色彩,如辰砂本身就显血红色,孔雀石常显翠绿色,萤石常呈紫色、绿色等;灰岩虽成分大致相同,但因所含杂质不同颜色也有差异,如含微量铁质,含微量泥质及矿物颗粒。结晶粗细等不同条件,颜色也会产生差别。

②后期环境:所谓后期环境是与岩石在自然界经长期搬运、腐蚀、风化后再着色有关。这一过程中可使岩石自身的表面色彩产生异化或假色。但所附色彩多与铁染有关。如黄腊石,原系含多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体,经解离、破碎成为个体岩石。一经解离破碎后,再经河水长期冲击滚动摩擦使岩石中的金属硫化物发生解离氧化,结果不仅使岩石遗留下很多形态不一的空洞外形,而且铁的氧化物遗留在岩石表面,使原本洁白的石英罩上了一层深浅不一的黄褐色,泛出一层油光发亮的腊黄色。当然色泽的深浅也和石英的纯度和被冲刷、浸渍的时间长短有关。有些风砺石的表面也附有一层铁染的游离硅质,这种假色或是伪色,常常改变并丰富着奇石的格调和价值。但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使原本是晶莹剔透的奇石表面敷上一层很无奈的黑色,变得不美了。

有些奇石如梅花玉、牡丹石等,之所以色彩艳泽,状如梅花、牡丹,皆是由于岩浆岩的后期蚀变,使微斜长石重结晶呈花辫状,并显红或粉红色,熬是诱人。还有玉类的颜色多是由于岩石经蚀变,矿物发生产低作用而产生一些新的矿物,即一些显绿颜色的矿物。这些绿色矿物多交代为蛇纹石。叶腊石.绿帘石.董青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劳山绿石,它是产出在一个强大的剪切动力变质带上的一种以蛇纹石为主的岩石。蛇纹石、叶腊石这类矿物是典型的蚀变矿物。它是由于定向压力错位,高压拉伸,致使岩石中基性矿物合铁矿物产生蛇纹石、叶腊石化并重结晶成条纹状,或象发丝、或象绳状。如被扭曲拉弯,则会出现淡缘。深绿。墨绿色的组合。这类奇石晶莹圆润,唯石质较软。

总之,不论先期的固有色还是后期的附加色,他们都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很难分清先后次序。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阳光创译语言翻译;ID:bjsuntr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