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气象:探索仙游竹雕的精湛工艺

发表时间: 2022-07-16 10:10

点击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竹,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被赋予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等品质,最能体现当时士大夫们的文化修养及审美需求。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对竹的重视,也使得大批竹雕艺术品应运而生。竹雕也称竹刻。清末著名学者、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故而,竹雕艺术是对竹子本身的自然形态实施传统雕刻技法,而成就的艺术品。莆田是著名的竹木雕刻之乡,竹刻(仙游竹雕)于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一技艺以“王氏竹雕”为代表。



一刀一锉

源起百年前


王新明的竹雕作品《苏武牧羊》


竹雕技艺源远流长,据《奎山王氏族谱》以及王家珍藏的古代竹刻花板牙雕,初步考证“王氏竹雕”始祖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宋徽宗时期,即王氏入闽第六代(入仙第五代)王求。王求又传竹雕、牙雕技艺于侄孙王相,此后一直以父子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

作为“竹刻(仙游竹雕)”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王新明,出生于仙游县榜头镇溪东村“王氏竹雕世家”,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是“王氏竹雕”工艺的第六代传人。王新明从小受到祖辈们的雕刻艺术熏陶,对竹木雕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人将本领对其倾囊相授。年仅15岁,王新明便出师了,此后王新明开始到各处学习,集百家之所长,精进雕刻技艺。




竹雕技艺

化廉竹为神奇


据王新明介绍,竹雕工艺流程有十多项,通过选料、锯坯、蒸煮、脱脂、描稿、打坯、修光等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不同于寿山石、紫檀等珍贵材料,竹雕所用材质廉价易得。福建是中国竹子的主产区之一,其中又以竻竹为代表。竻竹质地厚实坚硬,是竹雕艺术创作的良材。王新明的竹雕创作的用材基本是竻竹根。“竹根的天然形态千变万化,长势越奇特创作出的作品越别有韵味。”王新明说,“根据竹根的自然状态随势赋形,既要保留竹根本身原始的形态美,也要通过雕刻赋予它艺术之美。”

竹雕与木雕在雕刻技法上类似,其雕刻工具也通用。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来自材质,因竹的中间为空心、有竹节,因而要根据竹节形状来进行雕刻创意。第二,来自雕刻力度。竹与木,虽都是植物,但竹属于草本植物,竹内纤维丰富,雕刻竹的时候力度要轻,刀刃要锋利。竹雕的雕刻工艺手法非常多,常见的雕刻手法有线刻,即直接用雕刀在竹子上施以雕刻工艺,留下线痕所组成的图纹。浮雕比线刻更加深入,是在竹子的表面,刻画出空间压缩后的半立体状的形象。圆雕,则需雕刻出整个物体的立体形象。镂雕,则是要结合浮雕和圆雕的手法,对竹子进行镂空雕刻。晚归苇丛的渔舟,依石而眠的达摩,破扇扑蟋的济公……这些都是王新明的作品,他把濒临失传的莆仙“精微透雕”绝技运用于雕刻,在方寸之间展现栩栩如生的形象。精微透雕的工艺技巧,精,即微小之处见精细技法;微,即方寸之间见细节雕刻;两者相辅相成。透,则是在整件作品中,各部分层次分明,有透视感。

虽然竹雕在历史上兴盛,但鲜有大家名作存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竹雕作品容易被虫蛀腐烂,难以长期保存。竹雕作品的反腐处理,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在用材挑选之初,便要进行特制药水的蒸煮,在雕刻过程中,也需不断重复蒸煮的过程。只有这样持续不断地蒸煮,才能完全破坏竹子中的糖分和纤维,破坏蛀虫的生存环境,从根源上解决竹刻作品的虫蛀问题,让竹雕作品不霉、不蛀、不开裂。



知“竹”不知足

走好传承路


王新明(左)与访者交流竹雕创作(尚象传媒供图)


王新明创作的竹雕作品,或质拙浑朴、端庄敦厚,或秀气遒劲、奇峭生新,深得文物专家王世襄老先生的肯定,认为其作“最接近明清”。说起王世襄与王新明的相识,可谓是奇缘。一次,王世襄无意间看到王新明的竹雕作品后,觉得他年轻有天赋,便有意培养。那时,王世襄正着手完成他的娘舅——近现代竹刻名家金西厓的遗作《刻竹小言》。王世襄从朋友那里得知王新明的联系方式后,便给他打去电话,希望他能寄一些作品供拍摄,用作插图。为了培养人才,王世襄还邀请王新明到北京居住,为他请教师提升文化知识水平。在王新明的设计创作上,王世襄给予了很大帮助,并为王新明题写斋额“镂竻居”“仙游竹木人家”。

2009年11月,王世襄仙逝。王新明内心早已明白,一刀一锉的背后是安身立命的生活,也是传承文化的使命。为了不辜负王世襄的厚爱,也为了更好地传承仙游竹雕技艺,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王新明与仙游职业中专进行产学研协作,对民间竹雕技艺人才进行工艺传承人的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学生把传统竹雕技艺与设计思想、创意相互结合,使传统竹雕技艺焕发生命力。同时,为培养后起之秀,王新明创办起竹木工艺雕刻研究所,目前已培养了上百名的竹雕技艺人才。






来源:福建老年报
作者:余卫平

作:福建老年报社
编辑:陈心海 季望
校对:季望
审核: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