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记忆:新四军与铜印章的传奇故事

发表时间: 2023-10-10 13:14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阜宁县档案馆的角落里,藏匿着一方沉甸甸的历史印章,它由纯铜铸成,呈方形,镌刻着“阜宁县政府印”六个篆体大字。这枚印章,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见证了共产党人在初建政权时的初心。然而,这段历史并非平坦无波,而是充满坎坷和挑战。



回溯到1940年秋天,八路军第五纵队,由司令员黄克诚率领,越过陇海线南下,解放了阜宁城。随即,在这片解放的土地上,抗日民主政府应运而生,为人民建设新生活。铜印章成为政府权力的象征,见证了各项决策的实施。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波澜。



在1941年7月,阜宁正面临一场紧迫的抉择。正值修建捍海大堤的关键时刻,日军对盐阜区发动大规模“扫荡”,抗日民主政府陷入了危机。政府机关在紧急转移途中遭到土匪袭击,两名保管政府大印的工作人员不幸被捕,铜印章失踪,如影随形的权力象征消失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1985年秋天,宫融老人将这枚铜印章交托给县档案馆,使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这一失而复得的时刻勾起了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忆。与此同时,央行南京分行也搜集到一张1941年发行的“阜宁县政府建设公债券”,成为对铜印章身世的佐证。

然而,铜印章的消失并非唯一的波折。回溯到1939年8月30日夜里,阜宁遭遇特大海啸,约13000多人丧生,无数人流离失所。海啸肆虐,让人们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自古以来,苏北人民就盼望能够有一条坚固的海堤,阻挡海潮的侵袭,远离灾难。

然而,修堤的历程充满曲折。国民党几十年来实施的修堤工程,却成为了一个豆腐渣工程的缩影。韩德勤省主席为了满足私欲,不仅将资金侵吞,还在图纸上画了三道红线,将修堤的范围缩小,工程质量堪忧。至1940年8月,海潮席卷“韩小堤”,狼狈不堪。

然而,阜宁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注定改变这一命运。1942年,政府通过金融手段发行60万元公债,用盐税作为抵押,筹措修堤所需资金,而不摊派一分钱给群众。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政治高度的认识和对人民利益的坚守。

在谣言四起的时刻,刘少奇和陈毅的明确指示,以及黄克诚的支持,让政府能够坚定前行。尽管民众对共产党的担忧和质疑一时难以消除,但政府依然按期开工,通过军粮和艰苦努力,最终在短短四个月内完成了一条高10米、底宽21米、长45公里的捍海长堤。

这段历史充满波折,但铜印章见证了政府在艰难时刻的坚持和信念。它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责任的担当。虽然铜印章已经隐退在历史的深处,但它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作为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见证。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