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图》揭示大闸蟹的神秘家园:沈周的艺术之旅

发表时间: 2022-01-06 11:57

导语:沈周,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始终住在苏州乡下,一生未曾远游。在明代的文人圈子中,沈周居于核心,他是文人画家,是善画画的文人,但终归,更像是生活的艺术家,一个务农着,静观着的人。


《落花诗意图》


明代相城一处村庄,因沈氏而熙攘。那里少地多水,文人好友欲来拜访,都须乘船走水路。江水湖面上飘飘摇摇,引得沈周多次诗中抱怨,但来者流连于岸边景色,片刻已至主家,未觉繁缛。


如今的这片水域名为阳澄,因蟹为人熟知,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那个隐居于此的沈周了。


《东庄图》之南巷局部


《东庄图》,送给好友的桃花源


生于书香门第的沈周,生性豁达,也淡然平和。他出生在苏州,隐居在苏州,那里曾是春秋吴国的故土,所以也称为吴门。


提起此地的沈氏,不免联想起江南巨富沈万三,正史与野史对这位商人有着差异较大的记载,但有一点绝对统一:他田产遍地,富可敌国。沈周先辈可追溯至元末曾祖沈良琛,据现有史料可知,他与沈万三不是直系血亲关系,不过,许多人猜测他们或许是同族。


《东庄图》之曲池局部


沈周不曾去过太多地方,江浙两地的花草树木与山川园林,足够其游赏体悟。


在祖辈建立起来的西庄中,子孙相聚一堂,诗文唱和,海内贤士知其文雅,纷纷前来拜访,宾客饮酒作诗,嘲风咏月。沈周也在隐而不仕的淡然中,度过了生命中的绝大多数时光。


《东庄图》之桑州局部


文人交往多喜题画赠诗,沈周亦喜如此。


1463年,比沈周小8岁的同乡吴宽慕名来到西庄,拜访沈周。他留吴宽在竹居中夜宿,二人彻夜长谈,品酒论画,从此成为至交。沈周是重情之人,他为远在京城为官、久不能归乡的好友作过多次画,仅是其私家院落就画过两次,均名《东庄图》。


《东庄图》之西溪局部


《东庄图册》画面展现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绚丽多姿的富有田园诗性的世外桃源,有的悠然惬意,有的清幽雅致,有的高旷远豁,生动体现了园林景观的桃花源般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里安详、宁静、舒适的生活状态。画面题材表现的是耕读之乐,这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


如:“桑洲”和“续古堂”这两幅画采用了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画面亲切、和谐而不失平庸、俗气。“桑洲”整幅画面成倒“大”字形,呈现对称的形式而又有区别,构思巧妙,以小见大,观看视角逐渐被拓展开来,看上去协调而不平均,单调而富有变化。


《东庄图》之续古堂局部


“续古堂”中间是东庄的正堂,木阁中悬挂着吴家祠堂的画像。正堂前面一块修剪整齐的园圃,左右对植桂树、竹子和摆放太湖石。沈周妥善处理了画面的主宾关系,画中的构图的看似随意但是精心布局已经含蓄表现出 续古堂的庄重和严肃的仪式感,让人肃然起敬。


再如“稻畦”,画面被分割成两部分,面积较小的一片清水和大片的金黄色的稻畦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有大小的对比,而且有颜色对比,画面是S形构图,稻子形状由细笔勾勒而成,有层次的将它们组织在一起,对其施染金黄色,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冲击,紧随其后又会让人联想耕种者的辛勤的劳作背后的故事,传达了理想的耕读之乐。这幅画让人感官刺激到心理调节进行了完美的交融,似乎是画已尽而意深远。


《东庄图》之稻畦局部


沈周《东庄图册》构思巧妙,明确,画面布局稳定,平和,将东庄园内丰富的物象不动声色地转换入画,使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或许这就是沈周想要送给好友吴宽的他心目中的桃花源。


即使相隔数百年,观看这些画作时,我们仍能感受到一股流动的气韵,感受到画间生长的江南的绿肥红瘦。想必,北上的吴宽,翻阅这本图册时,也是同样的感受吧。


《东庄图》之知乐局部


一反常态的《千人石夜游图》


当然,沈周也不是一直宅家等人上门拜访,他和大多文人一样,也常外出踏青,增长阅历,只不过他不像石涛那样“搜尽奇峰打草稿”,他去的地方都离家不远。


《千人石夜游图》局部


1479年,沈周在“吴中第一名胜”虎丘经历了他此生难忘的夜游,并将此次夜游的情景在14年后呈现于画卷之上,就是那副沈周晚年的代表作《千人石夜游图》,这幅画与沈周他其他成熟期、尺寸相近的作品相比,其特殊之处便愈加明显:

首先,这幅画没有使用传统的全景式构图;

再者,这幅画没有使用山水画的常见元素。而是以一种极端特写视角,蓄意破坏了景物的完整性,描绘了一个简单、有限而奇特的空间。


那么,这幅画究竟如何一反常态?


《千人石夜游图》局部


《千人石夜游图》中心是空旷开阔的石台,整片石台的笔墨非常简洁,几乎不加皴擦,大面积的留白正适合表现月色倾洒的景象,并与四周繁密的树木山石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


低视角构图使画面中只能看到树干和山坡的底部,这一视角不仅可以扩大石台的面积,还能强调核心景观。千人石的四周围绕的树木土石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能够营造出一个单独的空间,这或许也正体现了沈周当时无人叨扰,在月色下自我娱乐的心境。


《千人石夜游图》局部


在画面左侧的山坡之间隐约可以看到一道石阶,在画面的右侧站着一位白衣男子。山石和林木包围着千人石,参差不齐的树木留出的缝隙,在营造单独空间的同时又特意将其打破,让整幅画面不至于憋闷。


画作笔墨是较为明显的“粗沈”特征,轮廓肯定而粗壮,皴擦的笔法与勾勒的线条一样具有用笔的力量和速度感。画树不拘泥于树本身的形状,石台以淡墨勾过轮廓线,侧面略加设色皴染,石面大面积留白。


《京江送远图》局部


用笔与《京江送远图》卷类似,用一种短笔的方式皴山石,并以浓墨苔点,苔点不再是中年是那种规整的秃笔圆点,而是很随意的不规则地点,山石上方浓密的苔点与淡墨渲染的山体对比,使色调层次变化丰富,整体画风雄劲而浑厚。


至于这幅画为何在14年后才绘制出来,从他的题跋中便可知原委。原来那天,沈周本是去西山游玩,因为天色已晚,船泊虎丘在此过夜。夜色甚好,沈周在千人石上踱步徘徊,有感而发,便先写了首诗记录了此次难得的经历。后来因为年事已高,身体较弱,难以出游了,才想起把这次游历画出来留念,也通过此画与好友杨循吉再次诗画唱和。


《卧游图册》局部


结语:

今天,拜谒沈周的人,已然不多。他安眠于阳澄湖镇,远离闹市,穿过几条蜿蜒小路,方可看到一处清幽地,如此的氛围,恰到好处。


他不曾去过太远的地方,笔下的景物,几乎全部来自江南,但这就是沈周,热爱生活的沈周。他的画有倪云林的疏淡,却少了那份孤高,因为沈周本身就是平和、温暖的。他将生活中的丰满和感悟融入画作,令观者身临其境,原来世外桃源不止在故事里,也可被直观地展现于眼前。


——END